德育素材网提供各类范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德育素材网 > 工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05-23 11:27:19 | 移动端: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如何写一份恰当的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呢?小编和大家分享几篇《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范例,欢迎大家写作借鉴,一起学写作吧,同时,你可在这里搜索到更多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的范例。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1

  (一)基本概况

  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路贯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55个脱贫帮扶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53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庄,1个街道,人口5700余人(含城镇居民),耕地面积3367亩(其中水田2597亩,旱地770亩)人均耕地0.6亩,山林面积801亩,有三个圩口。今年以来,该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经济状况

  1、人口、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等情况

  目前全村现有农村总户数1548户,农村总人口5350人,全村劳动力约3870人,在外务工人员有3120人,其中脱贫户外出507人。

  2、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成果情况。

  该村20xx年有建档立卡279户,人口10xx人,贫困发生率19.80%。20xx年脱贫48户215人,20xx年脱贫19户78人,20xx年脱贫25户109人,20xx年脱贫61户244人,20xx年脱贫65户250人,20xx年脱贫63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贫困村顺利出列。20xx年脱贫1户4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目前该村易致贫边缘户 5户,人口数xx人 ,脱贫监测户 xx户, 人口数42人。

  3、村集体经济情况。

  该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想方设法扩展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由20xx年3.4万元到20xx年24.0997万元,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转、光伏收益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益,集体经济状况薄弱。

  (三)村两委班子情况

  村两委干部职数有10人,,其中党委5人,村委会委员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后备干部1人,扶贫专干1人女性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组长36人,组织机构健全。

  (四)村容村貌

  该村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落实了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保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五)近年来扶贫专项资金、帮扶单位扶持资金支持的项目情况

  20xx年党建引领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富源制香厂,20xx年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了5条乡村公路硬化、水利兴修12万元用于4个塘口清淤,村级发展专项2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财政发展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万元行业资金实施“万千工程”入股乌金白茶生态有限公司,铜陵市总工会、枞阳县总工会提供帮扶资金37万元新建村为民服务大厅,20xx年扶贫19.5万元进行楼庄小套泵站建设,扶贫专项资金72万元实施老茶园改造和新建钢构厂房。

  (六)今后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1、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要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践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村党委经常请农技专家及劳模指导粮食种植大户、水产养殖户传授农业技术以至于科学种田、指导稻虾养殖技术,以劳模对接的方式对一部分脱贫户进行传、帮、带;帮助指导他们如何科学饲养家禽家畜、种植草莓、茶叶、烘干粮食等来增加收入,利用帮扶单位宣传和互联网直播等方式营销农特产品,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布局,整合自然资源,利用县文化旅游集团平台搭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活动,与附近的白云岩风景区、狂狮河漂流等观光旅游、户外运动对接起来,增加部分帮扶户的收入。二是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种养殖技术的能手队伍,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公司流转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体山林对接国家储备林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可作为县农投公司委托方对山林进行有效管理,协助公司砍伐经济价值低的杂状树木,种植经济价值高苗木替代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使之社会活力弱化。表现为村庄内生组织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闲置老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呈现”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村两委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县政府乡村振兴局、交通、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争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实处。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通村公路、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补偿金弥补或规划兴建安置房,这样一来,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村集体实际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农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减指标挂钩,村集体可以增加较多的收入。

  3、铺筑返乡人才创业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七)当前村集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xx年度,县政府安排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万元。根据规划,村集体新建800平方米(造价成本:900元/每平米)钢构厂房一幢,根据预算,附属工程围墙、水泥地坪、排水沟、简易绿化、公厕等尚有资金缺口45万元。目前帮扶单位中:铜陵市总工会承诺支持20万元,枞阳县总工会承诺支持15万元,缺口资金大约10万元。

  因村集体经济困难,迫切需要有关单位给予帮扶支持,目前钢构产房项目已在线上挂网拍租,浙江义乌市老板已经有意向合作,主要生产玩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村集体研究决定对厂区水、电、路、通讯、土地平整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截止目前,水、电、路土地平整、通讯设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厕和简易绿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脱贫群体28户收益,解决就业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获得3万多元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好巢,引好凤,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我是农发行干部,县乡村振兴局同志说农发行不是帮扶单位,另有藕山镇万桥村是帮扶单位,县农发行领导表示不能支持两个单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我建议村两委一方面向镇帮扶联系人-人大主席汇报,再主动向县人大负责同志汇报,取得支持;建议对接获得我行项目贷款支持的县投发、县建投、县农投等相关企业,共同解决杨市村钢构厂房的10万元资金缺口,力争村办企业早日开工投产发挥效益。

篇二: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2

  年初以来,县委农工部带着“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xx年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35.3亿斤;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7元,同比增长9%。

  (一)在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农牧业效益方面。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共建设节水灌溉农田11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0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场730个;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86.5%。二是质量兴农兴牧战略破题起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玉米种植面积302万亩,绿色水稻65万亩、杂粮杂豆80万亩、特色作物60万亩。20xx牧业年度家畜存栏247.6万头只,优质牲畜改良率达90%。三是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成功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国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带动农牧户3.2万户。

  (二)在抓好生态建设、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逐步修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1.28万亩,落实重点公益林和天保区补偿面积141.78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年度造林30多万亩。二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开展以“五清、五有、五化”为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户“门前四包”制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切实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全县农村牧区共有卫生厕所3.98万座,普及率达到55%。

  (三)在培育乡风文明、繁荣农村牧区文化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乡级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已实现全覆盖,80%的嘎查村建设了标准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或农牧民健身广场。二是农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扎县委、政府大力开展“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主题活动”,各地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社会新风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开展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去年以来各地共悬挂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标语20xx余块,手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109390米。

  (四)在加强社会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方面。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员“创业带富”行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农村党建工程。目前,嘎查村集体经济均达到3万元以上;248个“创业带富”党员带动贫困户1781户;196个嘎查村活动场所均达到规范化标准。二是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新建改建了699个民间警务室,连续三届、12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同时20xx年被授予“长安杯”称号,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县。三是打造“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农牧民达15万人,大多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目前,共有248位乡村人才在水稻种植、黑木耳种植、育肥牛养殖、农家乐等产业项目上,带领1781户农牧民踏上了致富征程。

  (五)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方面。

  一是精准扶持贫困群众增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亿元,投放贷款2亿元,全力实施“菜单式”精准到户产业扶贫和资金收益扶贫,20xx年全县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34万人。二是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完善财政补贴措施,投入1800万元扶持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开发农村公益岗位解决1077贫困人口增收问题。20xx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惠牧资金12.5亿元,促进农牧民增收近4100元。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完成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6亿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该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设施农业基本都集中在东南乡镇,其中高效节水农田仅50万亩,不足全县耕地面积的15%,其他大部分农田抗灾能力不强。比如:以玉米为例,东南乡镇的好力保镇基础设施完善,玉米亩产可达1200斤,并且实现“旱涝保收”,而北部乡镇玉米亩产在700斤左右,还要“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北部苏木镇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是农牧业产业不大不强。

  我县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丰富,但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也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均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嘎查村生活垃圾就近在路边、田边、河边倾倒,乡镇所在地的垃圾处理都是就地简易填埋,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农村牧区卫生厕所建设严重滞后,实际覆盖率不足50%,无害化厕所基本空白,较大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是农民群众文明意识不强。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措施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乡村传统不良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村民的文明意识相对缺乏,封建迷信、信谣传谣、聚众赌博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年青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有的负债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贫,比如: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年过七旬的赵守业,给3个儿子娶了“媳妇”,盖了大瓦房,自己却住着危土房,后由国家救济才住上了40平米的新房。日前“老伴”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只有2个女儿在床前照顾,儿子儿媳不闻不问,类似问题在农村比较常见,已然形成了一股不文明风气,因此,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五是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852人,其中种养技术类人才810人,占95.1%,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团队。一方面,缺乏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返乡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薪酬待遇低、没有晋升渠道、缺少创业平台,导致不能安心工作,人才流失严重。

  六是农牧民稳定增收渠道不宽。

  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牧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金”难度很大,比如:自治区固定观察点胡尔勒镇沙巴尔吐嘎查共有3786人口、耕地2.1万亩,有家畜1.9万头只,通过对其中20户进行常年观察,该嘎查农牧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畜、务工,比例为4:5:1,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县现有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新乡村。面临党中央、国务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大好形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升。

  乡村振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的新蓝图,是走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生态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的新道路,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农村“放管服”等改革的新政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方法步骤上要有新思路。

  要正确处理好规划、主体和时间的关系,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盟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三步走”战略,具备战略定力,具有历史耐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

  第三,在资金投入上要有新举措。

  “钱从哪里来”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不好,乡村振兴这一美好的蓝图就无法绘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在整合财政资金、创新农村金融、吸纳工商资本、汇集社会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使广大农村牧区成为吸引“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策洼地。

  第四,在实践探索上要有新机制。

  要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赋予农牧民对承包土地草场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持续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农民收益。

  第五,在推动落实上要有新合力。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运动,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四、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结合扎县实际,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到20xx年打造出“粮、肉、糖”三大支柱产业。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项目,建设国家“商品粮”输出基地,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年输出商品粮200万吨;建设畜产品储备供应基地,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肉羊存栏300万只、肉牛存栏50万头,实现年产肉类产品15万吨;建设中国北方“糖都”,发展甜叶菊种植10万亩、甜菜50万亩,实现年产甜菊糖2500吨、甜菜糖30万吨。二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双稳双增双扩”工程。种植业推进“稳粮增经扩饲草”,稳定玉米种植面积,20xx年水稻种植达到80万亩,其中旱作水稻10万亩,扩大甜菜、甜叶菊种植面积,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中草药、青贮玉米及饲料;畜牧业推进“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优质牲畜比重,发展安格斯牛1万头,到20xx年牧业年度家畜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只。三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实施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快甜叶菊、黑木耳、山产品、优质肉蛋奶类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牧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牧业、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认养农牧业、“互联网+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要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业和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二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用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政府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要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把本土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当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适时举办技能大赛,培育根雕、剪纸、编织等高技能人才。注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指导作用,培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一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二要树立朴实的价值观。引导嘎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乡村风尚。三要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好“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动力主题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农牧民群众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等主题,自编自演歌曲、舞蹈、小戏等节目,展现新时代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风貌。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立足恢复、建设、保护和利益驱动生态,积极创新产权模式、造林方式,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不断发挥和拓展生态效益。到20xx年,实施造林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二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实现农村牧区无害化厕所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森林村镇、特色小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到20xx年实现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0万千瓦、水电装机10万千瓦,推进秸秆资源转化,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高效环保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确保扎赉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家的.味道。

  (五)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一要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以实施“北疆先锋”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富民党建”,以抓党建促振兴。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农村牧区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发挥乡镇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牧区实现有效覆盖。二要培养过硬的党员队伍。从严加强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抓好嘎查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注重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切实用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六个一”机制,做实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建设更强的嘎查村两委班子。今年要全面完成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认真落实扶持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确保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稳定在80%以上。实行嘎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嘎查村级权力规范运行和有效监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篇三: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定。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县粮食产量连续x年保持在x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x年蔬菜种植面积x公顷,总产x万吨;水产品产量x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x年全年生猪存栏x万头,同比上升x%;家禽存栏x万羽,出栏x万羽,同比分别上升x%、x%;肉蛋总产x万吨,与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我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x年食用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x个“一县一业(特)”创建示范县之一。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天鹅茶叶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x家,涉及粮食、油脂、茶叶、中药材、竹木等,门类较为齐全。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现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申报并全面创建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流镇、洋湖镇入围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涌现一批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

  (四)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一是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依托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二是组织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推荐安徽巨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参加了安徽省创业创新大赛,伴亩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慧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分获池州市优秀创业青年和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五)规划体系逐步构建。相继出台《东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东至县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今年初经批准实施的《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新阶段东至“一极三地一门户”的发展定位,其中“三地”为我县乡村产业振兴确定了方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导产业不优不强。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x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约x万亩,产量x万吨,而综合效益更高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为x万亩左右,优质稻虾米产量仅x万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企业x家,农产品数量x个,企业数量占全县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x%,数量偏少。品牌繁多混杂,效应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二)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足,“接二连三”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多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产业融合主体和平台创建有待增强。我县虽在大力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但目前,仍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三是产业业态发展不成熟。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尚未做大做强,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二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三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四)发展要素严重制约。科技方面,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较小,科技培训覆盖面不宽,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金方面,“劝耕贷”、红色信e贷虽然为村集体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据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反映,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人才方面,虽然县里每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培训,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仍然偏少,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电子商务、品牌策划宣传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缺乏,也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制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在《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框架下,科学制定我县乡村产业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领。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内容建议为:一是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二是特色农业。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x应为茶叶、皖南土鸡、鳜鱼和中药材。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五是与产业相配套的共享设施,如烘干、仓储、冷链、物流、信息与展示展销平台等。六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应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一产(种植业)应尊重县内种养传统和文化,但不拘泥于此,保持必要的弹性,留有空白;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应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按县、乡(镇)、村三个层级安排,形成梯度。

  (二)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x年创建x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农业农村部从今年起,首批安排x个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于国家政策的鲜明导向,我县应立足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市在省级园区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园区),或对标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对标,找准差距,明确目标。通过争创,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推动我县大宗农产品产业全面升级,迈向现代化。

  (三)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我县跨长江平原区与皖南山区两个一级地貌区,南北相距近x个纬度,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县域农业产业多样性和规模参差不齐的特点。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方法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是振兴我县乡村产业的必然选择。

  1.突出重点、分级打造。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综合分析产业规模、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选择x至x个产业由县级重点打造,其余的分别由乡(镇)、村打造。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创业氛围,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多形式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共同驱动。近年来,国内比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是区域公用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旅游+,通过旅游、休闲、民宿、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消费。目前,第一、第四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在我县运行较多,其他形式运行较少。

  3.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既是特色产业的载体,也是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应以乡(镇)、村为主体,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园。因园施策,融入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文化等二、三产业(或业态),使特色产业园成为区域资源要素聚集区、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发展引领区、农民收入增长源。目前我县有一批特色产业具备建设产业园的初步基础,应按市场规则加强引导与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鳜鱼、小龙虾,东流的小龙虾、茶油,香隅的莲藕,尧渡三条岭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蒌、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鸡,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药材,茶区的茶产业等。

  4.全产业链检视,补链、强链、延链。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内在要求,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予以全面检视,找准缺、弱链条,逐步进行补链、强链、延链。调研发现,我县特色产业需要补链、强链的地方不少。补链:如食用菌产业,企业品牌极少,没有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精深加工缺乏。鳜鱼产业,产前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缺乏,产后冷链、加工缺乏。土禽产业,专业化屠宰、冷链缺乏。强链:如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化、集中度不够。茶产业,x年我县茶园面积x万亩,干毛茶产量x吨,单产x公斤/亩,同期安徽省茶叶单产x公斤/亩,浙江省x公斤/亩。我县茶叶单产底于全省x%、浙江省x%。茶叶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园老化、管理粗放、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低(我县x%、浙江省x%)。调研中,源口村茶农普遍反映茶园老化且零星分散,产量低,开辟新茶园的需求迫切。因生态红线及公益林保护限制,愿望不能实现。延链:目前国内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过延链,打破农产品的传统消费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茶产业,生产商研发茶系列饮料,主攻年青消费群体;研发茶系列化妆品、护肤品,主打女性消费群体。为此,我县应予以重视,未雨绸缪,支持企业延链创新。

  5.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区域公用品牌又分为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单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和单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类。从我县目前的现状看,农产品品牌主要是企业商标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据我县实际,可先行选择食用菌和茶叶两个单项产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东至食用菌为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示范县,“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基础较好,区域特色明显。二是东至茶叶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茶产业有企业商标品牌x余个,小而杂,影响力不够、品牌效应不足。三是需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带动食用菌和茶产业做精做强。

  (四)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继续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率圩区普遍高于丘陵及山区,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零星、碎片,规模化不够。应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置换等措施,推动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乡村存量国有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农开辟茶园用地需求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公益林保护之间的矛盾。四是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中央和省级支农项目。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篇四: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4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关键词: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情况,范文,一起欣赏一下吧。让你的写作更简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