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25年4月6日至5月15日参加省委党校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正值全党深化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课程设置突出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主题,通过《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等16个专题学习,以及“四不两直”基层调研、作风建设典型案例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阶段性要求,而是党员永葆政治本色的铁规戒律;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不敢腐”的表层约束,必须向“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升华。现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开展党性分析如下:
一、思想认识与学习收获
(一)在理论学习维度把握“变与不变”的历史逻辑。系统学习八项规定的制度演进史,从20xx年“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八项具体要求,到202x年《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措施》等实施细则,深刻认识到:制度条文因时而变,但“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核心要义始终未变;监督重点随势而调,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一脉相承。工作中曾存在认识误区,如在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时,将“减少纸质台账”简单等同于作风改进,却忽视群众反映的“智能设备操作复杂”等新矛盾,反映出对作风建设本质要求理解不深。
(二)在实践创新层面破解“显性与隐性”的矛盾转换。基层调研中发现的作风问题呈现“下沉变异”特征:某街道将“严禁公款吃喝”异化为“企业赞助联谊”,某部门以“电子留痕”替代实地核验导致数据失真。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已进入破除“替代性执行”“象征性落实”的深水区。反思自身,在分管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时,虽能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但对“借企业场地组织活动”“由商会承担考察费用”等擦边行为缺乏政治敏锐性,本质是对隐形变异问题缺乏斗争精神。
(三)在价值重构过程中校准“政绩与民意”的评价标尺。“某地花费百万打造‘智慧社区’平台,使用率不足3%”的典型案例震动心灵。这揭示出作风问题与政绩观偏差的深层关联:把上级满意等同于群众认可,将技术革新等同于服务升级。结合自身,在推进“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时,曾过度追求服务站点覆盖率,对老年人反映的“手机预约太复杂”“自助终端不会用”等诉求响应不及时,反映出践行“民之所好好之”的宗旨意识存在温差。
(四)在制度执行环节贯通“约束与激励”的辩证关系。深入领会关于“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重要论述,打破“作风建设就是捆住手脚”的片面认知。某市建立“干部担当作为正负面清单”的经验启示我们,落实八项规定既要划出“不可为”的底线,更要树立“主动为”的导向。本人在处理某历史遗留问题时,因顾忌“问责风险”而过度强调程序合规,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窗口期,暴露出将“守规矩”与“敢担当”对立起来的认识偏差。
二、存在问题与具体表现
(一)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韧劲不足。在调查研究中有“打卡式”倾向,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对深层矛盾解剖不够;落实基层减负时存在“数字减负”“物理减负”现象,对隐形变异问题缺乏斗争精神。面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时过度依赖标准化流程,未能有效平衡程序规范与问题解决的关系,暴露出宗旨意识与攻坚能力的双重弱化。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